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8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8 毫秒
71.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术前患者血清肌酐(SCr)水平与CRT疗效的关系。方法 91例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根据术前SCr定量分为3组,Ⅰ组:33例(SCr≤1.0 mg/dl),Ⅱ组:35例(1.0 mg/dl0.05)。④LVEDD:Ⅰ组术后6,12个月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0.01),Ⅱ组和Ⅲ组术后较术前无明显减小(P>0.05)。⑤LVEF:Ⅰ组和Ⅱ组术后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Ⅲ组术后LVEF较术前亦明显增加(P<0.05),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患者术前SCr水平可影响CRT的疗效,术前SCr水平越高,术后患者临床及心功能指标恢复越差。  相似文献   
72.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发病率占全部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的1/3,占全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10%~15%[1],处理的难度较大,成功率较低,是PC]治疗最大的障碍和挑战.分义病变约占所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6%,也是冠心病介入治疗操作的难点[2]:由于存在斑块移位和病变的弹性回缩,单纯球囊成形术常不满意,支架术可显著提高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但仍存在一定的边支闭塞发生率及较高的再狭窄率.当CTO位于分  相似文献   
73.
杨青青  李全民 《北京医学》2013,35(2):99-102
目的 探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关系.方法 纳入38例健康体检者和85例2型糖尿病患者(T2DM组).根据多伦多评分系统将85例T2DM患者按照有无周围神经病变及病变严重程度分为单纯T2DM组(A组,20例)、轻度DPN组(B1组,22例)、中度DPN组(B2组,22例)、重度DPN组(B3组,21例),分别测定TGFβ1含量,并收集受检者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肾功能、尿微量白蛋白定量等临床资料.比较健康对照组和糖尿病各组TGFβ1水平及其他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 T2DM患者TGFβ1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2.3±1.6)pg/ml vs.(17.4±0.2)pg/ml,P< 0.01];DPN组TGFβ1水平较非DPN组升高[(22.1±1.8)pg/ml vs.(21.2±0.3) pg/ml,P<0.05];随着DPN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清TGFβ1的水平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Logistic 回归显示病程与DPN显著相关(P<0.01).结论 血清TGFβ1水平升高可能有助于DPN的早期诊断,病程是DPN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介入诊治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3 551例老年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患者,观察和分析其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以及其处理方法。结果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穿刺部位出血或皮下血肿31例(0.84%),假性动脉瘤17例(0.47%),并发动-静脉瘘3例(0.08%),腹膜后血肿3例(0.08%),肺动脉栓塞2例(0.06%)。死亡3例(1例腹膜后血肿,2例急性肺动脉栓塞),其余病例经处理后,均治愈出院。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介入诊治术后并发症,只要进行严密观察和规范化处理,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5.
“非创伤性修复治疗”(atraumatic restorative treatment,ART)是WHO提倡的技术,是指不用机钻而用手用器械去除龋坏,用改进的玻璃离子材料充填,由于玻璃离子材料的开发和质量的改进,这种简单的治疗技术已广泛使用。现就将ART技术在基层连队使用情况及2年随访结果作一报告。  相似文献   
76.
目的:观察经高脂饮食诱导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的胰岛素敏感性及血清游离脂肪酸的变化情况。方法:实验于2002-04/08在重庆医科大学动物中心及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实验室完成。选择6周龄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2组,即正常饲养组和高脂饲养组,每组12只。正常饲养组及高脂饲养组饲料的热量分别为13.53,18.71kJ/g。喂养6周后,应用葡萄糖钳夹技术评价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葡萄糖输注率60~120越低,胰岛素抵抗越严重),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应用生化比色法测定,血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应用生化酶法测定。比较两组大鼠体质量、葡萄糖输注率以及血清游离脂肪酸等的变化情况。结果:实验过程中两组各死亡2只,进入结果分析两组各10只大鼠。①两组大鼠喂养6周后血脂、游离脂肪酸水平比较:高脂饲养组大鼠的三酰甘油、游离脂肪酸水平显著高于正常饲养组[(1.24±0.34,0.61±0.12),(0.43±0.13,0.24±0.10)mmol/L(t=2.84,P<0.05;t=3.36,P<0.01)]。②两组大鼠喂养6周后体质量、血糖、胰岛素水平及葡萄糖输注率60~120比较:高脂饲养组大鼠体质量、血浆胰岛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饲养组(t=3.49,4.25,P<0.01),葡萄糖输注率60~120显著低于正常饲养组[(9.89±3.28,28.03±8.02)mg/(kg·min)](t=5.91,P<0.01)。结论:高脂饲养大鼠的葡萄糖输注率明显降低,提示高脂饮食可导致机体产生严重胰岛素抵抗,是建立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的有效手段。该模型同时伴有脂代谢异常,其胰岛素抵抗的形成可能与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高脂饮食致胰岛素抵抗动物模型中,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的活性和基因表达改变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Wistar大鼠16只,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制作胰岛素抵抗模型。6周后测定各组体重、血糖、血脂、胰岛素变化,并利用高胰岛素-正常葡萄糖钳夹术评价胰岛素敏感性。测定肝脏微粒体G-6-Pase的活性和基因表达。结果:高脂饲料组大鼠体重、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和胰岛素水平显著增高,G-6-Pase活性增高[(0.51±0.11)vs(0.32±0.11)μmol/(min·mgprot),P<0.05],两组间的G-6-Pase基因表达无差异。结论:G-6-Pase参与了肝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78.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家系非糖尿病一级亲属胰岛素抵抗和体质量指数、血脂、血糖、胰岛素、C肽等参数的关系。方法:在重庆地区选择有两个或两个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的103个家系进行调查。对先证者的父母、同胞、和子代进行标准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根据糖耐量结果确定无糖尿病者125例为一级亲属组。选择糖尿病患者或糖尿病家系一级亲属的配偶83例为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血脂,及糖负荷后60,120,180min血糖、胰岛素、C肽水平,并计算体质量指数及胰岛素抵抗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用于评价胰岛素抵抗变化。将一级亲属组成员根据体质量指数分组。比较肥胖者(n=57)和非肥胖者(n=68)的指标改变。结果:一级亲属组收缩压、舒张压、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OMA-IR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1.98~2.50,P<0.05~0.01)。葡萄糖负荷后60,120min的血糖及0,60min,120min的胰岛素,负荷后60min的C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2.07~4.82,P<0.05~0.01)。一级亲属组肥胖者的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胰岛素水平及HOMA-IR明显高于非肥胖者t=2.03~7.56,P<0.05~0.01)。糖尿病一级亲属组HOMA-IR(与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三酰甘油呈显著  相似文献   
79.
不稳定斑块是临床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s,ACS)的重要原因,而近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炎症反应在斑块不稳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何降低冠脉炎症反应,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成为日益重要的问题。临床试验证实,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治疗6个月时的疾病感知与治疗一年后抑郁和焦虑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于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通过方便抽样的方法共完成425名新开始抗病毒治疗的患者的招募,收集有效问卷400份,6个月和12个月时分别完成随访348人和304人。最终纳入分析304人,采用logistic回归分别分析疾病感知与抑郁及焦虑之间的关系。结果 接受抗病毒治疗12个月后具有显著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的患者占比分别为23.0%和14.9%。疾病感知总分为(37.48±9.73)分。治疗过程中的疾病感知总分(OR=1.11,95%CI:1.04~1.18)、疾病可理解性(OR=0.83,95%CI:0.70~0.99)和疾病情绪(OR=1.38,95%CI:1.16~1.62)是抑郁的预测因素。疾病感知总分(OR=1.14,95%CI:1.05~1.25)、疾病影响(OR=1.47,95%CI:1.16~1.85)和疾病情绪(OR=1.75,95%CI:1.32~2.33)是焦虑的预测因素。结论 接受抗病毒治疗一年后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状况仍有待改善,可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改善疾病感知水平,从而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